|  

如何优雅地理解待摊支出-凯发游戏

徐甘木 / 2022-08-16
文字
  • 标签: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固定资产的建造方式有两种:自行建造和出包建造。

    自行建造很好理解,出包建造就是委托别人来建造,这里的别人就是承包商。

    不管是自行建造还是出包建造,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都是使其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所耗费的必要支出。

    而出包建造中有项有趣的开支,叫做待摊支出。

    教材中花了较长的篇幅来解释待摊支出的定义和入账的方法,其实这个理解起来非常简单,核心就是一句话:

     


    会计是分类的艺术。

    先看定义:

    待摊支出,是指在建设期间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某项固定资产价值,而应由所建造固定资产共同负担的相关费用,包括为建造工程发生的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应负担的税金、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净损失以及负荷联合试车费等。

     

    究其本质,待摊支出就是无法明确归入某项固定资产的开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企业将固定资产建造委托给承包商,这里的固定资产往往不止一项,可能既有车间又有设备,车间和设备还有好几种类型。

    不同的车间和不同的设备必然是要记入不同的固定资产项目中去的,理想状况是在建造过程中的所有开支都能清楚明白地分入不同的车间和设备,那就不存在什么待摊支出的问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比如监理费。监理费是公司担心承包商不好好干活,专门请的第三方监理公司来监督的,简单来说就是监工。

    监工是要监督整个项目的完成的,请问监理费如何精准分到不同的车间和设备中去?

    又比如负荷联合试车费。这项费用本质上是测试费,就是生产线建的差不多的时候,要像正式生产一样进行试验性生产,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整条生产线的测试涉及多个设备的共同协作,请问负荷联合试车费如何精准分到不同的车间和设备中去?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待摊支出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无法精准分到不同固定资产的成本归属问题的。

    对于这些无法一下子精准分到不同固定资产的项目,就需要先统一归集到待摊支出中,然后再进行二次分配。

     

    理解到这一步并不够,只有懂了下面两条才算真正理解。

    1.待摊支出以什么为依据来进行二次分配?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不同固定资产的成本,教材中采用的就是这种分配方法。

    举个例子,a公司委托承包商b建造了1个厂房,成本3000万,1台设备,成本2000万,在建造过程中发生了待摊支出300万,那这300万该如何归集呢?

    直接按厂房和设备的成本的比重分配。

    厂房和设备的成本合计为3000 2000=5000万。

    厂房的成本占比=3000/5000=60%

    设备的成本占比=2000/5000=40%

    那待摊支出归给厂房的就是300*60%=180万

    归给设备的就是300*40%=120万

    2.这种分配方法一定准确吗?

    不一定。

    因为它分配的根本依据是不同项目的成本占比,而待摊支出的st driver不一定是成本。

    比如监理费,固定资产耗费的成本越多,监工成本就越高吗?

    当然不是,监理费的核心还是工程施工的复杂度,工程施工难度越高,所需要的监理成本就越高。

    而工程施工难度和工程本身的成本耗费并不是等号关系。

    有些工程施工难度并不高,只是建筑量大,导致总体成本高。

    而有些工程精密度要求高,比较复杂,但建筑量小,从而总体成本低。

    但站在监理的角度,显然是复杂的工程所需要的监理时间长,监理成本高。

    所以说这种按照成本分配待摊支出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但绝对的精确的追求是需要考虑成本的。

    监理费要想精准分摊到不同的项目不是不可以,大不了让监理公司盘一盘自己监理所耗费的所有人力物力。

    对于人力,记录这些人每天在不同的项目上呆的时间;

    对于物力,记录每一项物料的去处。

    这样就可以将监理成本准确划分到不同的项目上。

    但这种追求绝对精确的方式又带来了额外的记录成本,试想一下,一个监理公司的小兵,每天监督就够累了,还得记录下每天在不同的项目上耗费了多久,这不是闹呢吗?

    那请个人记录行吗?

    可以,那请问记录的这个人的成本又该如何分摊?按照他记录不同的监理小兵所耗费的时间?

    这不就成了俄罗斯套娃,无穷尽也。

    所以很多时候,简单的方法虽然不那么准确,但却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法。

    毕竟,一切事情不可能只考虑收益,相对应的成本也必须考虑。

    为了100的收益,付出200甚至300的成本,图什么呢?

    作者
    • 徐甘木 上财毕业,acca cpa持证者,现为互联网企业财务bp 微信公众号:徐甘木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凯发游戏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