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掌握3月-凯发游戏
要点一:是不是限于个体工商户1%,这个财政部参与定的政策“括号解释”说得很清楚了
望文生义,值得称赞,但是对于大家理解的财政部的政策,似乎就有点迷惑了,其实小编在想,当时国务院开会时,也并不会像专业人士想的这么复杂,既然当时主调是8000万个个体工商户,财政部行文当然要基于此前提的,有个话题,再提到政策,正常啊。
2月28日发布的《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增值税政策的公告》:
为支持广大个体工商户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同时加快复工复业,现就有关增值税政策公告如下:
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2月28日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 人民银行 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指导意见》:
国市监注〔2020〕38号
在继续执行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同时,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免征湖北省境内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下同)增值税,其他地区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为1%。对疫情期间为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的大型商务楼宇、商场、市场和产业园区等出租方,当年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困难减免。政府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人性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认证认可机构,减免个体工商户疫情期间的相关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费用。
其实要是财政部的文件,或总局的文件带个括号就好了,省得解释折腾,让自己麻烦,也让纳税人迷惑,对于不是个体工商户的小规模纳税人,照样使用即可,估计不会再单独发文件对于非个体工商户如何了,最好来个解释,建议来个解释吧!
要点2:(湖北外)减按1%计税暗暗不利“影响”小规模纳税人季度免税?
3-5月(湖北外)减按1%计税暗暗“不利影响”小规模纳税人季度免税?
其实没多少油水,但是知道要比不知道好!
依据政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应税销售收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2020年2月底以前,适用3%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按照3%征收率开具增值税发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适用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按照1%征收率开具增值税发票。
之前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号实施文件明确:
一、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下同)的,免征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但扣除本期发生的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后未超过10万元的,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取得的销售额免征增值税。
好的,我们的小规模纳税人,一般是按季度纳税,季度销售额是30万元,那么3-5月,相当于是1-3月为第一个季度,4-6月为季二个季度,此时要注意了,如果你在这个范围内,不要去care什么1%降多少税,而是要守住30万元销售额的底线,那降为1%计税了,对不起,你的销售额提高了,而不是还是原来的3%,因为1%不是一个通过抵减税额体现的,是直接降到1%计销售额,如此下来,就有“不利”影响了。
控制好按1%计算的额度,就好,一旦超过了小微企业的免税额度,对不起,全额计税,一季度有3%的,1%的,二季度同样,降的这点恐怕有时不及在额度内全免的好。
灵活运用政策,用好国家的好政策。
要点3:3-5月,小规模纳税人如何开具专用发票,有“陷阱”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多余,看到有人讨论,不妨写几句,因为说得也不透彻,只是教条主义的政策,得应用到实践当中才有价值。
1.湖北地区
3-5月,湖北小规模纳税人的3%的征收率的业务,免增值税,如果你想放弃,也可以,按3%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吧,不能是1%。因为免税是不能开具专用发票的,也不能选择部分开,部分不开免,免税就是在这个区间应全免,如果国家的政策认为不适合自己的业务推进,放弃后可以开具一张或全部的专用发票。
但是别急,如果你是季度《=30万元销售额的,注意,免税期间,销售额是价税合计数。(即免税期间销售额也是要加上累计算是不是超30万元的),如其中有部分可以开专用发票纳税,其余的仍可以免税,这是小微免税政策的特别之处。如果超过了,那对不起,全部计税。
【案例】某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1-3月销售额为25万元,由于未满30万元,全部免税,但是不幸的是,其开了一张专用发票,销售额是5万元,那么,就5万元纳税,20万元免税。在这儿,并不是因为开了专用发票就否定了全部的免税事项。但这个案例限于小微企业的这个政策,对于享受餐饮、住宿等业务免税的情形的,那么在公告发布后,就不得开具专用发票,1月1日-公告发布前的开了就交税(即无法作废或红冲之类的),公告后再开具,就相当于否定了全部的免税,全部要按应税计缴,是不是有点“不讲理”,政策口径当前就是这么掌握的,上面两者是不同的。
注意一下,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小规模纳税人,以差额后的销售额确定是否可以享受本公告规定的免征增值税政策。
2.湖北以外地区
3-5月,对于湖北以外的地区,小规模纳税人就是1%的征收率,开具出来的票也是1%税率栏显示,不是原来的3%了,此时就可以开具1%的专用发票。
正如上面所言,这里的开具,季度《=30万元销售额的,免税,其中有开专用发票的,仅就这部分计缴增值税即可,最好就不开了,纳税就是成本。如果超过上面的标准了,那么都是1%的应纳税额了,全额计税,无论是专用,普通还是不开发票。
注意同样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小规模纳税人,以差额后的销售额确定是否可以享受本公告规定的免征增值税政策。
注意,这个政策只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对于一般纳税人,对不起,到目前为止,只有行业性的优惠。
要点4:小规模纳税人1%计税,但此情形下照5号公告要求填就多交税了
政策明确了,1%计税,比如小规模纳税人,当期未开专用发票:
【案例】一季度收入101000元,全是3月实现的,1-2月0收入,此时销售额是101000/1.01=100000元
100000元填到收入额下,3%计税是3000元,2%填到减征额下扣2000元,纳税1000元,对不对?
不对!千万别照这个填,因为这是满足当季低于30万元免税销售额的收入标准,直接免税,就是说,这种情形下,不要照着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5号来填报,而是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后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3号)的填报说明来填写。
第10栏“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填写符合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免税销售额,不包括符合其他增值税免税政策的销售额。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不填写本栏次。
第11栏“未达起征点销售额”:填写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未达起征点(含支持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免税销售额,不包括符合其他增值税免税政策的销售额。本栏次由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填写。
而本次的5号公告,却是这样要求的:
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增值税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有关规定,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 1%)
三、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按照13号公告有关规定,免征增值税的销售额等项目应当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及《增值税减免税申报明细表》免税项目相应栏次;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销售额应当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应征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3%征收率)”相应栏次,对应减征的增值税应纳税额按销售额的2%计算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本期应纳税额减征额”及《增值税减免税申报明细表》减税项目相应栏次。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附列资料》第8栏“不含税销售额”计算公式调整为:第8栏=第7栏÷(1 征收率)。
这是在第16栏“本期应纳税额减征额”:填写纳税人本期按照税法规定减征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包含可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的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费用以及技术维护费,可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免的购置税控收款机的增值税税额。
所以,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举一个35万元的收入,开的发票有的是普通发票,有的是专用发票,不影响啥的。比如1-2月收入是20万元,3月是15万元,此时:
(1)200000/1.03*3%=5825.24元,不含税收入为194174.76元
(2)150000/1.01*1%=1485.15元,不含税收入为148514.85元
由于季度合计销售额342689.61元,超过了小微免税的标准,那没有办法缴税吧。
按照要求,342689.61元填到“应征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3%征收率)”,于是按3%填报到“本期应纳税额”行次。
148514.85*3%=4455.45元,这是大于1485.15元的数,即2970.30元,需要抵掉,即填写在“本期应纳税额减征额”,其实应纳税额那儿按1%填就结了,但是为了统计减税额吧,应人为要求分了。
但是这个数是不准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150000元应纳的税是150000/1.03*3%=4368.93元,按文件要求以150000/1.01*3%=4455.45元,这样跟最终应纳的税1485.15的差是不同的,我们公告要求按4455.45-1485.15=2970.3元,但实际纳税人真减的税是4368.93-1485.15=2883.78元,有点差,也可以理解,不必追求极致,不然我们的财务人员又折腾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