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将审计费用与审计调整挂钩略显弱鸡-凯发游戏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2021年行业创新高,首次突破16亿元,达到16.77亿元。我在苏州所,对此类消息格外关注一些。
行业收入增加,规模扩大,企业数量增加,就业人数变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市场,对于行业而言,毫无疑问是条好消息。
不过,记者对注册的作用报道中略显不专业,报道如下图所示,注册师每收1元的可以带来1795.13元的纠错效应,831.82元的净资产纠错效应,303.5元的纠错效应。
众所周知,审计费用根据需要执行的工作量来确定,如何评估工作量呢?可能影响因素包括行业情况、资产规模、业务收入、利润情况、企业内部综合评价,当然也不排除拍脑袋确定审计费用。
不论如何确认审计费用,均与审计调整无关,审计调整并非我们工作的。如果硬要说审计工作的kpi是啥,那也应当是。
新闻报道的时候,你可以说,审计费用多少钱、审计调整了多少资产金额、收入金额、利润金额,但强行将审计费用与审计调整挂钩,每单位的审计费用带来多少钱的审计调整,这种报道具有误导性。
再者,2021年每单位的审计费用带来1000单位的审计调整,如果2022年每单位的审计费用带来500单位的审计调整,这又如何去解释原因呢?
在进行问题分析时,我们是先进行理论分析,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简单点说就是回归分析,建立方程,连接自变量和因变量的。
现在将审计费用与审计调整进行回归分析,那么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即使回归结果合情合理,那么也是伪回归。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审计调整,详见:解析审计底稿中的各种调整。有些属于举手之劳,企业出报表也会调整;有些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纠错。
例如,和本身属于一个,一个先发货后收款,一个先收款后发货,企业对同一家客商同时存在两种情况,在时,为避免混淆,可能只使用应收账款核算。
期末对客商应收余额在借方,继续使用应收核算;在贷方,审计师重分类进预收,再根据新收入准则,调整至,当然也可以一步调整到位。
你说这玩意客户不会嘛?会得很,只是出于自身的工作方便,没有必要简单问题复杂化,只需要在最后一步调表不调账即可。
再比如,应付核算薪资及,正常当月计提工资当月发放,或者当月计提次月发放。总之,在员工人数和薪资政策未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每月的应付工资薪酬余额保持相对稳定。
有些公司每月对员工计提年终奖,如果有核算的话,每月的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会逐渐累加,越累越多;很多企业不喜欢这么做,正常计提年终奖,通过核算。
审计师在执行程序时,会将预提费用-年终奖调整至应付职工薪酬核算,调表不调账。
不再一一举例。
审计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数量测试、价值测试、减值测试、截止测试等等,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远远高于其他,可能不需要进行审计调整。
总之,审计费用与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息息相关,将其与审计调整挂钩,并强行回归分析,略显弱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