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说税-凯发游戏
(一)
税为什么交不起?这与是否无关,与多寡无关。譬如,所得税无利不交,才多交;仅对增值额征税,增值不高,交税就少。可见从利润的角度说交不起税逻辑上就不通。但企业交不起税的客观存在,这是闹的。如果按照,何至于交不起税呢?是税局要税太急了。
(二)
筹划的精髓在于事先规划。譬如,在阶段运作,可以妥善平衡与增值税;在部门架建、编制安排、配置时通盘考虑,可以策划研发费加计扣除。等到纳税义务发生了,再做的筹划多在打逃税的擦边球。事先规划一旦后移,擦屁股的事就多了,不是倒过来改,就是不断地跟、税务做解释。
(三)
企业交不起税主要是因为核算遵循责权发生制以及税务以票控税两个原因造成的。责权发生制让企业账面利润无需做依托,造成企业只赚利润不赚钱的事实。此时所得税怎能交得起?以票控税更严,一开票就要交。货款是否回来,是否能回来,税务可不管。想不开票确认,门都没有,照交税不误。
(四)
的前世今生你清楚吗?毛泽东,企业是国家的,企业创造的利润都要上交国家,压根没有所得税的概念。改革开放后,有了民营企业,国家不能从民企拿利润啊,于是设置了企业所得税,33%。意思是不管你赚多少钱,国家要分1/3。后来大概觉这么多不好意思,税率降为了25%,就要1/4好了。
(五)
增值税顾名思义是对商品增加的价值征收的税。从这个角度看,商贸类企业交的税最符合设立增值税的初衷。购进,卖出,赚的差额部分就是增值额,以此纳税倒也简洁明了。工业企业就要喊重了,产品售价与的差额本是增值额,但税局不接受这么算,非要加上以及没有进项税的才行。
(六)
对于混合销售,如果不能把低税率交付与高税率交付截然分开,税局将从高征税。为了筹划税收,会辅导合同的编写,在一份合同中会假模假式地约定两类交付的定价,当然总价款中会把低税率交付估算得多一些。这类做法很普遍,完全是形式重于实质。会计要,税局要解释,最后都向合同要形式。
(七)
虚开增票很难达到的目的。逻辑很简单,收票的人能抵税,开票的人要交税,这是个。如果企业有现金收入,而且付现金的人不要,这就给虚开提供了可乘之机。对开票企业而言,税负不会增加,账面看不出弊病。收票方可抵扣,但账面会留下。从应付账款挖掘,可以找到虚开的事实。
(八)
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拆借资金的利息能否税前扣除?争论点有三个:①没有发票,②利息是否高于同期,③借款方是否应税。一个说法是都不能扣除。一个说法是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部分不能扣除。还有一个说法是,借款方经过补交营业税与所得税(个人)后,可以扣除。哪个说法是正解?
(九)
以为和税务局铁就可以偷逃税,此念头有几个误区:第一,税务征管、稽核两条线,稽核随机构成,找茬的一般是他们,搞定征管容易,搞定稽核很难;第二,政府机关人事变更频繁,你可以在某段时间内搞定税务局的某几个人,长远看是搞不定税务局整体的;第三,税务问题采取追溯制,届时新账、老账要一起算。
(十)
、计提的坏账税务基本不认账,道理大概是不能因为不善,让税收受损。于是拥有垃圾的企业要受三层:一,确认收入缴纳的流转税;二,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三,收不回款依旧要缴的所得税。能否换个思维,让老赖公司超过一定账龄的应付账款、缴纳所得税呢?
(十一)
企业用税后利润给股东,股东还需缴纳个税,合理吗?如果注册为,企业不用交所得税,分红时股东交个税。为什么到了股份制企业,就要双层纳税呢?双层纳税股东利益何在?想了想,股东真有一项利益,合伙企业股东承担,股份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如此说来,股东用个税买了免责。
(十二)
如果个人想买电脑,一商家5000元,另一商家报价4500元,该买谁的?当然买便宜的啊,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常识。如果不是给个人买电脑,而是给公司买电脑,该买谁的呢?这时光凭常识判断就不够了。假若公司是,出价4500元的商家开不了增票,出价5000元的商家能开,买贵反而对公司更有利。
(十三)
采购没有取得发票能否入账?入账没问题,也可计入成本,但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需要做调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虽然税法从未明说税局只认发票,但实际操作中,税务是以票控税。除薪酬外,没有发票的费用税局一般不予认可。但也有个口子,能提供证据证明销售方已纳过税了也行,但取得此证据太难了。
(十四)
如果你200万元注册了一家公司,公司一年利润100万元,作为股东你能拿到多少利润呢?仔细算算吧,100万的利润先得交企业所得税25万,税后利润剩75万;股东如果想拿走,还得交15万元的,到手就剩下60万了。照此推算,股东办的企业赚了钱,政府要与股东按照4:6分红。吧,越早越好!
(十五)
饭店卖餐饮,如果你在店堂享用了,饭店交营业税,税率5%;如果你打包带走了,饭店交增值税,视同纳税。不难发现,饭店外卖的税负更轻。可惜多数饭店没能用好这一政策,原因恐怕是饭店老板舍不得请专业的会计吧,好事压根都不知道。反倒是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巨头吃透了这条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