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原则背后的奥秘-凯发游戏

指尖上的会计 / 2016-05-05
文字
  • 标签: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探究一下会计原则背后的奥秘,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导读

    大概相当于我们上初中时学的几何公理一样,就这么定了,为什么是这样,无可证明。但原则毕竟不完全同于几何公理,因为设计它的人多多少少注入了自己的主观目的。探究一下会计原则背后的奥秘,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1、计量原则

    我上大学时,会计核算要求遵循原则;而现在,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化我始终认为是中国十余年会计准则建设最有价值的成果。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解决高通胀情形下会计账实不符的问题。另外,等于给全体重新洗脑,会计核算需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而不是僵死地记录过去。

    会计核算遵循历史原则好,还是遵循公允价值原则好?理论上公允价值可以让会计信息更真实,这也是会计准则趋向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但有个前提不容忽视,入账时几乎都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贬值时需计提减值;升值了如果不计量,会计信息依旧不会准确。公允价值原则极可能导致选择性披露。

    与公允价值计量,二者不可兼得。何谓公允价值计量,即以资产现时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需计提减值,这符合原则。公允价值高于历史成本呢?目前做法是视而不见,也符合谨慎性原则,却背离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可见所谓公允价值计量不过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孰低计量。

    公允价值原则仅实现了半截子的公允。历史成本原则向公允价值原则跃进是的进步。作用如何,需具体分析:在资产价值缩水时,通过计提减值让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趋同,的确可让会计信息更准确;当资产增值时呢,能冲回以往计提的减值吗,可确认资产增值吗,公允价值原则就不那么给力了。

    在资产最初入账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一致的或是基本一致的。资产购置时间与入账时间有间隔,二者就可能有差异。会计准则解决了历史成本高于公允价值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历史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问题。因此实务中会计的基础既非历史成本原则,又非公允价值原则,而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原则。

    2、会计核算要考量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核算处处体现着成本效益原则。为什么有,这是因为老板不愿承担的。为什么会有一次法,这是因为精确地计量造成了人工浪费。为什么有实地盘存制,因为失控带来的损耗无足轻重。行止于不划算,成本效益原则不应只是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而应该作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3、如何理解谨慎性原则

    会计人该如何理解谨慎性原则呢?谨慎性用好了是稳健,用坏了是保守。谨慎性原则在流程建设中易走极端,导致防卫过当。漫长的审批流程,级级汇报的责任体系都是谨慎性原则滥用的体现。谨慎性原则往好了说是为防范,往坏了说是抓不住关键与重点。谨慎性原则滥用的后果是加剧运作成本,降低运作效率。

    4、的理解

    怎么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呢?举个例子吧,甲乙丙三家公司协商做点。甲有一批,年末时卖给乙,乙卖给丙,丙再卖给甲。转了一圈,还是这批货。如果看形式,甲乙丙三家公司都可确认收入。只要程序规范,这么做并不容易发现。看实质,都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把流转中的差价计作或支出。

    形式与实质哪个更重要,会计准则要质重于形式。但审计与税务稽查好像更关注形式,如税务以票控税,审计强调流程。做会计十年,现实似乎一点点颠覆了书本的观念。试想没有形式的合规,遑论实质的正义。即便实质有瑕,只要形式无恙,大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书不可尽信,实际工作中,会计形式未必轻于实质。

    5、确认收入更客观

    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不啻为解决粉饰的好思路。在中增加“已交付的商品或服务”,待回款后转入。这样一来,收入、利润、就匹配上了,会计信息质量会大大提高,做假账的难度也会相应提高。倘若税局也能依据收付实现制征税,无疑这是对企业最有力的支持。

    6、

    持续通胀,映射到会计上,会造成实物资产不断增值,购买力不断下降。落到领用计价上,后进先出法已被摒弃了。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利润与资产的影响表现在两点:一、被低估,售后利润被高估;二、原材料账面价与市场价更接近。通俗的讲,通胀下先进先出法可让浮盈尽早落袋为安。

    后进先出法为什么会被取消呢?主要是基于现在的经济常态是。通胀下,存货在不断增值。越早采购的存货,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偏差越大。后进先出的结果是,里成本更贴近实际,利润更公允,但资产表里存货被低估。后进先出对企业而言,如同藏锋,利润低了,税少了,一部分价值藏于账外。

    7、折磨人的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这是当年我们学会计时扎根在脑子里的概念。确定收入,就要相应确定成本,然后算出销售毛利。对于生产制造企业与商业企业,配比原则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与研发型企业,配比原则就成鸡肋了。配比原则的适用有一前提,支出能对象化。一旦此前提不成立,配比就成了空中楼阁。

    配比原则折磨了我多年,当确认收入的时候,都要很费劲地去匹配相应的成本。这条原则最初大概是针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提出的,当第三产业兴起后,收入与成本的对应越来越模糊。何为成本,何为费用,很难界定出边界。如果成本都费用化了,收入又如何能配比成本呢?

    指尖上的会计

    作者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凯发游戏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