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书本建账做凭证-凯发游戏
说起来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很不容易有了一份,是一家国有商业企业的新厂,离家几百公里一个二三十人的小厂。总部主管没做过制造企业的会计,我去的时候只有一本,连账本都没有。
学了会计专业还没真刀实枪地做过会计呢,自然是兴奋不已。买账本的时候才发现明细账本有好几种,是不是都要买回来?自己也拿不准,最后买了和三栏式明细账回来,登账的时候发现不太对了,明细账怎么记都不太对劲,、明细账好像也有问题,没有老账本可以参考也没有老会计可以问。
无奈之下,翻出《基础会计》找答案,仔细看完一遍,终于分清楚了什么是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明细账,接着登账,还是不停地有问题出现。好在明细账是,可以随便抽取,不知道浪费了多少账页子终于把第一个月的账登好了。
前面几个月登的明细账挺顺利的,有一个月总是对不上,结转好像也有问题,找来找去,发现的借方除了结转利润以外还有其他发生额,这样造成明细账的发生额和总账的发生额度对不上;费用科目的贷方也是同理,从此知道收入科目的借方和费用科目的贷方最好不要有发生额,如果有业务发生,通常是直接冲减收入的贷方科目或费用的借方科目。
税务局来例行查账了,来查账的是比我们低一级的校友,都是刚毕业不久,他水平比我也高不了多少,但税务查账的角度自然是和做账是有点差异的,还是有点小紧张。好在也没什么问题,象征性地补了点税就过去了,从那时候起,就明白平时做账留点小小漏洞是有必要的,让税务查账人员也好有成就感(坏笑)。后来有同事不太理解务处理一向比较规范的我为什么会对某些缺、发票抬头写错的什么的能睁一眼闭一眼。不过,这些做法好像现在行不通了。
这样的查账隔三差五就要来一次,搞的我也不能掉以轻心,继续拿起《基础会计》边看书边做凭证,真的有点像开卷考试。同时,对税务查账的思路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那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规避一些小问题。
那两年好像正在考,《会计实务》、《法》、《》课程,平时的处理是按照《会计实务》进行的。虽然是个很小的制造企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会计》居然也有了用武之地。判断成本的性质,区分什么是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居然还想到让厂长提供原材料的标准用量。现在想想,是不是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业财融合的思想了?
在那个小厂做了两三年会计,也考了两三年的试,照着书本做凭证,理论指导实践,像是做案例题。考试、工作用的是同一套理论,不用切换大脑,从此养成了规范处理业务的习惯。这种做法,不论是在各种会计考试还是后来的工作是获益匪浅。
后来带团队,遇到分歧,让会计们看书查资料然后做判断,极少直接让会计们按照我的思路做。经常是先做理论判断,然后再分析实际是否能做到或是做不到的原因,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说实践是脱离不了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