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人均贡献的分配-凯发游戏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新话题,也不知道这样的表达是否合适,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这里的人均是指企业内人均创造的增加值,这部分增加值会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做一个分配。营商需要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这部分是国家职能所提供;企业赚钱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资本或资源投入,这部分是股东提供的平台;企业到底赚不赚钱,是人干出来的,这部分是员工个人投入的劳动技能。
所以一家企业在赚了钱之后,需要在国家、股东及个人之间做一定的分配。这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平衡,一旦失衡,受损的不仅是企业,还有国家和个人。国家的宏观政策对这三者的分配起主导作用,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一个中坚力量,个人起的是辅助作用。
如果国家宏观政策太强势(比如政策、行政干预),会抑制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力,企业缺少活力,创造的增加值的总盘子不会有多大,何以能给国家分配的更多?这个平衡关系是国家所考虑的,做为企业来说,只有服从或是重新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机会(比如迁址)。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外部的营商环境都差不多,已经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本和资源,怎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增加值?这些都需要靠员工来完成,所以需要在股东和员工之间做一个分配机制,分配的方式很多,但多是从股东个人角度来出发的,极少从企业宏观层面去做一个分析和考量。
如果说国家和企业间的分配主要是由国家主导的,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分配主要是由企业主导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系列的公司政策(或称之为制度),但在中小企业里,公司的政策经常会是口头的,朝夕令改也不在少数。对于员工来说,公司政策与企业角度的国家政策有何区别?作为企业老板来说,需要换位思考。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经常会觉得自己给公司赚的多,回报太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这个环节仅是公司赚钱这个链条中众多环节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企业这个平台也没有其他环节支持,你这个环节可能都赚不到什么钱。
企业里平均每人创造的增加值(贡献),都会在国家、股东、个人之间做一个分配,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平衡规律。当然,这个平衡规律也不是绝对不变的,不同行业、区之间也会有差异;即便同行业同区域,不同企业之间也会有差异。
以传统制造业来说,平均的年度人均贡献分配(员工)在6万—12万之间,这里包括员工的工资奖金及社保公积金的个人部分。那平均的年度人均贡献分配(股东)这部分会是多少(也是人均净)?各自的回去算算就明白了,年度人均贡献分配(股东)在10万的算是盈利能力不错的企业了。
当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克扣员工的分配来增加公司利润的时候,可能在不经意间起了反作用。低价未必低,多关注一下效率指标,未必是坏事。
作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年度的业绩增长是有限的,只要是有限的可计算的,就可以提前做一些规划,比如人均贡献分配、每项业务的人员配备原则、每个岗位的目标产出量等等。通过规划,宏观方面有了一定的方向,大家都不太偏离方向并在过程中跟踪到位,年度的业绩目标大体上是能完成的。
人均贡献分配的具体指标计算如下(仅供参考):
人均贡献分配(国家)=(税金 企业承担的社保的统筹部分)/((期初人数 期末人数)/2) 当期所用临时工工时折算的人数)
人均贡献分配(股东)=/((期初人数 期末人数)/2) 当期所用临时工工时折算的人数)
人均贡献分配(个人)=(工资奖金福利 社保公积金账户归属个人部分)/((期初人数 期末人数)/2) 当期所用临时工工时折算的人数)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权当抛转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