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生谈税-凯发游戏
税事:专业探讨
1.金融机构可能的重复扣除风险
可以提取准备金并税前扣除的金融机构,扣除的风险之一是重复扣除,比如以准备金的名义,扣除100,损失发生120,只能再扣除20,如果扣除120,就重复扣除100。除研发费用、残疾人工资可以加计扣除,也就是重复扣除外,其他还没有可以重复扣除的。
2.财务审计在先,税务审计在后
年度财务审计与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鉴证,尽管可以同时开始,同步进行,但在出结论的时候,是有个先后顺序的,先定财务审计,先出财务审计报告,再出所得税鉴证报告。因为,所得税汇算清缴主要内容是纳税调整,纳税调整是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增或调减,不出审计报告,所得税鉴证没法出结论。好比盖房子,不把第一层盖好,第二层没法盖。
3.税收筹划不必改名
有种观点认为税收筹划,应改成税收策划或税收规划,或其他名字,因为筹划似乎已经臭大街,好比小姐一词给人感觉的变化。其实,改啥名也不管用,教授也成了“叫兽”,专家还成了“砖家”。关键不是改不改名,关键是如何如何认识筹划,如何区别筹划。其实,筹划首先不是个道德范畴,而是个法律范畴,是否合法,只要合法,尽管去筹划,筹划目的是用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就是让纳税人用的。合法的,才是筹划,不合法的,那是偷漏税。所以,税收筹划,名字没什么不好的,不必改名。打着筹划旗号的非法行为,慢慢就没了市场,好比当年泛滥一时的假冒伪劣商品,慢慢就少了。
4.税法该不该有一部类似基本法的法律?
看报道立法部门讨论税法总则的问题,这是个老问题,有段时间曾经很是热闹。税法该不该有个类似基本法的法律?该。因为税法有一些各个税种,都应遵循的原则,如公平、效率、便捷等,也有一些必须处理的共同问题,如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应从社会公理,学术研究,上升到税收法律。但是作为处理利益分配的税收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乃至哲学与文化问题,立法,就得高质量地立,立得正,立得住,经得起多方面的质疑,为什么这样规定,真正能起到统领或指导其他税收法律的作用。
5.专业机构该替客户背哪类锅?
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有责任替客户背锅,但要区分哪类锅,该不该背。如果专业机构的意见出错了,给客户造成损失,必须背锅,承担应有的责任。如果客户不想缴该缴的税,让专业机构出不该缴税的意见,以后被税局补税罚款,让专业机构担责,这锅不该背,也不能背,背不起,扛不动。所以,锅,该背的,背,不该背的,给多少钱也不背。因为,专业机构卖的,是专业,不是图章,更不是灵魂。
6.涉税专业服务的市场的四个成因
涉税专业服务的市场,怎么形成的?一是税局依法征税,二是企业依法纳税,三是税法越来越复杂,四是业务越来越复杂。越正规越有市场,越胡来越没有专业的市场。税局是否越来越依法征税?当然是,尽管人情与关系,还有作用,但空间越来越小。倒不是觉悟一下提高多少,而是征管手段先进,征管方式变革,人为的因素,逐渐被取消。只要税局正规,纳税人也不得不正规。税法也是越来越复杂,法规汇编越来越厚,因为业务越来越复杂,作为政策工具,税收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多。事实在逐渐证明俺的判断是对的,涉税专业服务是个朝阳产业。
万象:家国天下
1.房地产业又被称为支柱产业
又看到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说法了,好像多年没这提法了。其实这不应成问题。吃喝住行,住是最大的消费,是美好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住是很多人还没有满足的消费,尽管有些地方房子过剩,但大城市房子过剩估计早着呢。既有消费需求,又关联诸多产业,怎能不是支柱。房地产行业的苦日子,估计快过去了。若干年前,曾有人质疑房地产业的作用,发出这样的疑问,没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起码现在,少了这根支柱,经济还真就出问题。
2.降准如何影响杠杆
降准了,不是去杠杆,也不是加杠杆,那是啥?只能说稳杠杆,或者说准杠杆。杠杆就是负债,没有负债就没有金融。关键是,难点也是,多少合适。微观而言,还得起,风险就合适,不亏本,利率就合适。宏观而言,正常供给不闲置,合理需求能满足,大体也算合适。
3.用以致学,知行合一
又收到人大的聘书,挺开心。学以致用,是从学生的角度讲的,这里的用,应该可以理解成实践。与之对应,似乎可以有这样一句话,用以致学,根据实践的经历,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再给学生讲,帮助学生知行合一,也许可以算是知行合一的一种方式,不但自己知,也让他人知,不但自己学,也帮他人学。先立己,再立人,先达己,再达人。不亦乐乎。
4.天天看手机,也许人要废
主持人问著名学者郑永年,如何辨别信息真假,他说他都不看,没有微信群,被朋友拉进群中,又退出来。他认为不看书,只读碎片化的信息,人可能慢慢就变傻了。这种说法,应该不是危言耸听。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关键是怎么用。天天抱着手机看短视频,可能眼睛坏了,脑子傻了,最后神经可能也不正常了。还是要适可而止。
5.出现疫情不应追责,疫情扩散才该追责
不时见到因疫情被追责而被撤职的官员案例。疫情当前,严格管理,非常必要。但应分清责任,也别冤枉人家。出现疫情,不一定是责任,这事谁都无法保证不出现。因工作疏忽,没有及时发现疫情,没有及时控制疫情,才是有责任。如果出现疫情,就追责,那就逼着大家把疫情防控措施,弄到极致,付出本可以不付的成本。说到底,做事别走极端,不然得不偿失,甚至走向反面。
6.民营企业如何抵消原罪?
不少官员退休多年被查,有点被追究原罪的意思。民营企业老板的原罪该不该追究?不能简单与退休官员类比,也不应仅从法律或道德出发,还得从现实与未来出发。如果一追究,导致不少负面影响,那就得慎重了。如果不追究,自己就出负面影响,不但有原罪,还有新罪,那就另当别论了。有原罪的民营企业老板,最好用对社会的贡献,逐渐抵消自己的原罪。
7.疫情不是唯一的原因
因为疫情的原因,也许是这两年找借口最常见的原因。疫情等客观原因,当然是不少问题的原因,但不应让客观原因掩盖方法不当,政策失误,体制逆转等主观原因。
8.路边理发,好比干黑活
头发又长了,需要理发。恰好理发的师傅,在桥头站着,但是干活的家伙没看见,其实家伙很简单,一个凳子,一个包,里面有电推子、剃头刀、白单子等,外加一辆自行车。一听说我理发,就带我往一僻静处走,十多米才停下,看见他的劳动资料了。一屁股坐凳子上,挺着脖子,闭上眼睛,让师傅修脑袋。师傅边干活,边抱怨,城管不让干,只好在人多的地方招揽老客户,再到这里干活。我死活想不明白,人家干点活,一不影响交通,二不影响卫生,三不影响市容,咋就不能正大光明呢。城市管理切忌简单粗暴,还是给底层人多行点方便,多留条活路。
9.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科学待进步
朋友送一本《茶道经》,作者是复旦大学研究生命科学的教授,也精通传统文化。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了经络,照片都拍出来了,认为中医蕴含着重要的科学原理。对此,颇认可。不能因为目前的科学水平无法证明中医的某些理念,就否认中医的科学性。中医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哲学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知救治了多少人,比中医晚几千年的西医,不能断言中医不科学。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科学待进步。
杂谈:人生感悟
1.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废话随便说
记得某位大家说过这样的话: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不能说假话,假话容易穿帮,不如不说。真话没必要全说,真话说多了,或者没用,或者负作用。其实,还可以再加一句:废话随便说。有时候,既不能说假话,也不愿说真话,那就说废话,顾左右而言他。领导问,你看着衣服怎么样?假话:好好好。真话:不咋地。废话:和以前的差不多。
2.说话不坦诚,后果很严重
新员工入职,需要提交上一单位的离职证明。今来一女士,迟迟不给离职证明,这入职手续就不好办,最后不得不给了,原来是法院判决书,因劳动纠纷与原单位闹到仲裁机构,仲裁机构支持她,原单位又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法院判决也支持她。如果一开始直说,也就入职了,但估计自己也觉着这事不便说,就找一些不成立的理由搪塞。尽管可以理解,还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犹豫一下,只好请她再到别处。诚信很重要,有话说到明处,有事亮到明处,该坦诚的,遮遮掩掩,本身就是毛病,比想掩盖的毛病,更大。
3.好人不瞎当,坏人不能当
有句俗话,好人难当。之所以难当,一个可能是太累,找你帮忙的人多。二个可能是打击,习惯性地或本能地从善良的角度或愿望,想事想人,最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好人不瞎当,坏人不能当。
4.第三方裁决,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双方尖锐对立,谁也无法说服谁,怎么办?找有能力裁决的第三方,比如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有时候无法说服,不是心不服,而是没有人想担责任,有个第三方的裁决,不管结果如何,没有人有责任,以后无论内审还是外审,都好说,都简单。所以,沟通不会有结果的问题,尽快找权威的第三方。
5.先做强,再做大,也许更好
企业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难以一概而论,看如何更有竞争力,如何能更持久。一般来说,做大,尤其是凑在一起就算大的做大,不难。做强,那是需要真功夫,慢功夫,不容易。见过不少,很快做大,但最后稀里哗啦的案例。很快做大可能做死,最强很少有做死的,哪怕体量小,只要够强,也可抗住风浪。所以,先做强,在做强的基础上,自然做大,似乎更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