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生谈税-凯发游戏
税事:专业探讨
1、内部口径不应作为执法依据
不少纳税人习惯打听税局对某个问题掌握的口径,不太认同这种做法。口径都在有关税法或文件的规定中,即使有内部口径,也得公开,不公开的所谓口径,如果侵犯了纳税人合法权益,实际是无效的。某个问题即使不清楚,就根据税法的基本精神,基本原理,根据处理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分歧的基本原则,分析判断,可以得出足以控制税务风险的做法。税收有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固定性就是确定性,税法公开才能确定,如果根据神神秘秘的内部口径,如之何,那不是依法行政,不是依法征税。所以,遇到问题,不用打听什么内部口径,看税收法规、法理、精神,就够了。
2、与增值税留抵税额抵减欠税有关的困惑
按照有关文件,增值税留抵税额可以抵减欠税,比如2022年2月,有留抵税额100,2020年底欠税80,如果用留低100抵减欠税80,则留抵税额变成20。这里有值得研究的两个问题,就是滞纳金算不算?税法没说不算,该算。滞纳金能否也作为欠税,抵减留抵税额?文件没规定。但允许抵减的目的,是尽快解决欠税问题,滞纳金一并抵减,符合文件精神。税收法规经常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问题,甚至解决一个,制造两个,再出补充规定,一件新衣服,可能很快就补丁摞补丁。
3、常见概念禁不起推敲
有些常见的概念,如果细究,也许越究越糊涂。比如欠税,申报100,但是资金困难,只交80,欠税20,这应没歧义。应该申报100,但是申报80,也没做假账,只是因为理解问题,少申报的20,算不算欠税?实际操作中,一般也算。但从字面理解,欠,应该是双方都知道这事,申报100,缴80,肯定是欠。但是该申报100,申报80,少报的20,如果不是故意,漏税,更准确。这些事,还是说清楚、准确地好。
4、削足适履的风控指标
听税局领导讲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里面设置一些风控指标,有的是提示,有的是过不去,认为你填的不对。过不去的一个点是,如果数据有小数点,小数点前三位与后两位是一个阿拉伯数字,过不去,得改。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罕见不意味着错误,芝麻也有掉到针眼的寸劲,提示一下可以,不让过,有点过。感觉这种做法,有点削足适履。
5、个人以非货币资产出资成立合伙企业,能否5年递延?
企业以非货币资产出资,应纳的所得税,可以5年递延,被投资方必须是居民企业,规定很清楚,也就是成立合伙企业不行。个人以非货币资产出资,也可以5年递延,被投资方能不能是合伙企业?文件本身并没有像企业所得税那样,明确必须是居民企业,也就是没有排除成立合伙企业。但是,在对文件的说明中,给人感觉成立合伙企业不行。那到底行还是不行?还得看文件规定,没有排除合伙企业,说个人以非货币资产出资成立合伙企业,不能5年递延,缺乏依据。
6、企业税务人员参与管理的两个途径
企业负责税务工作的员工,参与企业重大管理,可以从控制风险与创造价值两个角度入手。任何决策,都要考虑风险,有的风险,即使考虑到了,但也没有多大的掌控力,比如市场风险,而有的风险,则可以掌控甚至规避,如税务风险,而税务风险是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项决策都不得不面对的风险。任何决策,都要考虑成本与回报,税收成本既是成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投资回报的重要因素。一直相信,企业的税务人员,将在企业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自己先具备有关能力,企业有需要时,有能力担起相应的责任。涉税服务机构,也面临税务咨询到管理咨询的机会与挑战。
7、一流财务管理,税务能有作为
国资委最近发文,主题是建设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其中有一段专门讲税收问题,即讲依法纳税,也讲依法筹划,还讲了如何参与业务决策,内容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刻。对企业财务工作而言,税收之外的其他因素,都说过不知多少遍了,难有大的新意和突破,但是税收几乎是空白,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对企业而言,税务管理拓展一下,就是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重大决策管理,对专业服务机构而言,税务咨询向前走一步,就是管理咨询。
8、减税政策的作用,值得研究
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的文件,延续既有优惠政策的文件,在两会召开前就集中出台了,估计政府工作报告,还会有减税的政策,两会结束后,可能再出台一批。记忆中,这几年税收政策的主题,不论所得税,还是增值税,及其他小税种,都是减税。在这些减税措施出台前的几年,经济也不错,现在不断减税,对刺激经济发展,似乎也看不出有多大用,起码政策的边际效应,应该是在递减。税负重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断减税也难发挥主要作用。
9、税收优惠政策不应仅限于制造业
制造业与实体经济不是一回事。不少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的对象,限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判断标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但是,按照这个分类,农业、采掘业与制造业并列,不属于制造业,不得享受有关优惠。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例,炼油企业属于制造业,可以享受,但是采油企业,不属于制造业,不得享受。是不是有点不合理?采油可能比炼油更复杂,尤其海上采油。税收优惠政策的对象,应该是包括农业、采掘业等在内的实体经济,不应仅仅限于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
万象:家国天下
1、没事找事的监管背离初衷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审计、巡视等监督措施都是必要的,但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监督人员来了,总要挑出毛病,没有大事找小事,小事也没有,那就把不是事的事,也当成事,不管人家提什么事,都是对的,都得整改。这么个整法,整上一两次,就得跑偏,最后把各种制度弄得机械、死板,事干不好,出了事,谁都没有责任,好比当年雷曼兄弟已经申请破产,德国某银行还是汇过去一大笔钱,最后追责,都符合程序,谁都不承担责任。管理的对象是人,制度设计应基于对人性的认识。人性有恶的一面,需要制度约束,也有善的一面,需要制度授权。走到那个极端,都不是最佳。现在国企的某些管理措施,约束太多,授权太少,约束与授权,责任与激励,有点失衡。
2、观点可以不同,立场必须一致
人与人之间,对许多事的观点不同,很正常,都一致,才不正常。但某些事,立场必须一致,如果立场都不一致,观点的不一致,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涉及国家利益的事,立场应站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立场,这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别人甚至敌人的立场,这事就麻烦了。当然,怎么站才是本国立场,可以讨论,但这是认识问题。就俄乌冲突而言,俄罗斯顺利,才符合本国利益,毕竟俄罗斯是美国挤压打击的对象,分担我很大一部分压力。
杂谈:人生感悟
1、当代人的“鸦片”
有时偶然看见清朝人抽鸦片的老照片,烟榻中间有个小方桌,上有蜡烛或油灯,桌两边躺着两个人,各拿一杆烟枪,喷云吐雾,骨瘦如柴。忽然感觉现在天天迷恋短视频成瘾的人,与当年吸食鸦片烟的,有一比。都是沉迷毒品,一旦上瘾,难以自拔。都对人没好处,鸦片废了身体和精神,视频费了眼睛和脑子。
2、领导啥都管,自把身份贬
客户说某件事很重要,因为某大领导都有批示。不觉纳闷,现在都市场经济了,一个企业的一项具体业务,值得那么大领导批示?后来一想,也有可能,在一次与朋友聊天时,谈及其公司装修迟迟不能开工,是因为装修方案,该领导尚未批准。以前去一客户开会时,发现客户大楼名字改了,后来说是该领导视察时,给改的。大领导不是不能管具体的小事,如果具体的小事,反映大的问题,以小见大,可以也应该小题大做,但就是企业一孤立的问题,也亲自抓,亲自管,不仅仅有点丢份,关键可能耽误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知识和能力有限,权力与责任也有限,管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具体企业的具体事,不能不影响抓大事,结果可能就是: 越位与缺位并存,吃力与不讨好同在。
3、原则问题,还是得“领导”自己拿主意
领导可以也应该就重大问题,征求下级意见,但应限于细节问题。原则问题,必须自己拿主意。如果大问题,原则问题,自己没主意,那不是领导。领导领导,先领后导,先领着往哪个方向走,而且就如何走,给予指导。领导的主要职责,不是服务,而是指明方向,指出道路。
4、思路需有逻辑
思路决定出路,好的思路,必须符合逻辑,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考,容易找到正确的出路。如果思路不合逻辑,就可能是一团乱麻,原地转圈,即使路就在眼前,但视而不见。符合逻辑的思路,容易找到出路。
5、把好牌打烂,错一次就够了
把烂牌打好,非常不容易。把好牌打烂,错一次就够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并不鲜见。
6、官样文章算不算形式主义?
某高官曾说过一段顺口溜:召集几个人,关上窗户门,作上一篇文,念着挺顺嘴,就是不顶事。对某些秀才而言,整一篇或一系列华丽的文章,不是难事,即使再难,总能憋出来。但是,有几个人会认真看这官样文章呢,更别提管用了。又想起那个总也反不掉的形式主义,不知这没多大用的作文,算不算。
7、换工作也能见人品
人这一辈子,难免换几次工作,离职之前的表现,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品行。即使离职后,再也不会见面,再也不会有任何联系,离职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工作交接,都是必要的。但是,常有人做不到这一点,给原单位留下一个坏印象。一个人做事,如果钻头不顾腚,往哪钻,也钻不深,因为丑陋的猴屁股,最终藏不住。对别人不负责,实际是对自己不负责。一次两次没什么,一旦养成习惯,难免自食其果。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不容易!
曾看过一本石仲泉写的关于艾思奇的书,艾思奇曾经在建国后说过一句话:唯物主义不彻底。记不清说这话的背景,但是印象深刻。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碰壁,事后想想,就是唯物主义不彻底,过多地从愿望出发,从理想出发,没有主动全面了解,认真分析实际情况,脚离开了地,脱离了实际,摔跟头就难以避免。不仅唯物主义不彻底,辩证法也不彻底,有时也看到了实际,但只是一个方面的实际,形成片面的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看家本领,知道是一回事,遇到问题,都能主动应用,正确应用,是另一回事,经常是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地悖离了。唯物主义不彻底,就有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彻底,就有了形而上学。还是要经常反省,尽量争取更彻底的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