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学法律一样学会计准则-凯发游戏
4个字,相信对所有学的人来说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当我们听到“新准则”、“新准则”、“以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长期股权”等名词时,相信很多要先深呼吸,然后在脑子里搜索在书本中的第几页,接着出现一些似是而非、摸棱两可的“答案”。这一场景可能会反复出现。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是怎么学会计的?
我研究生毕业后曾经在“”工作了差不多四年,后来先后在企业从事投资和的工作。工作中,接触、使用会计准则是家常便饭,以上的场景在我脑海里也曾经出现过无数次,曾经也是“似是而非”、“摸棱两可”,尽管在事务所工作期间我已经通过了考试。我一直在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很大一部分,可能与我们会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有。在本科教育阶段,我们都是从“”、“”开始学习,然后一般便是各个的、计量模式,接着是乃至报表;在所有会计类资格考试中,一上来就是会计准则,教材书好像就是会计准则加上几个案例,讲课的老师讲了一点“”和“主体理论”、“观”和“观”、“模型”和“报酬模型”,也是蜻蜓点水,因为毕竟考试也不会考。可是,考完试,自己脑子还剩下多少“”或者“无形”?我们在试卷写下的所谓的”正确答案”,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会计准则”到底是什么?
某个阶段,会计准则对我来说是“一本书”(有时候是“天书”),是一份“标准答案”,是上的”法律“,是需要”朗读并背诵全文“的。可是,如果一门学科靠的是“诵记”,比拼的是记忆力,那这个学科的竞争力何在?现在的、中国理应不会是凭空产生的,是否应该都有它们产生的土壤、历史的变迁、现实的困境和协调,才导致它“今年的模样”?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搜索和阅读了很多“会计准则变迁史”的著作和文章,主要包括《会计史》(加里·约翰·普雷)、《财务》(威廉斯科特)、《会计制度与发展》(、)、《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关于会计理论的反思》(周华)、《会计规则的由来》(周华)、《会计准则内在逻辑》(天职),以及,很多的论文。
这些书籍和论文对我来说,一方面打开了另外一个学习会计的“”,那便是基于“会计史演化”的学习,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会计准则也并非一开始就是今日的模样,有它的历程和故事。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今天,学习会计史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会计。另一方面,让我明白了会计准则并不是一本“静态的书”,会计准则与法律一样,一定是基于某一个特定区的经济环境、历史背景、乃至政治博弈过程而产生的。举个简单的例子,1950年,美国《第40号会计研究公报》首次承认了“”(现在我国非同一控制下还在使用),为什么在2001年的《企业合并与会计准则》予以废除呢?其实这一切都与美国企业并购潮的兴起和衰退以及伴随产生的报表相关的。结合特定经济环境去,会计准则才显得“生机勃勃”。
因此,回到文章标题所言,其实学会计准则可以像学法律一样,都有“立法背景”,都有“立法技术”,都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都是博弈的过程(在通过司法考试,学习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后,我对两者的共同之处体会更深)。拆解开这一切,会计准则的内涵才能涌现出来,会计才不是“雕虫小技”。
后面写什么?
正是基于上面的这些原因,这个公众号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对会计准则进行“追根溯源”,在实务应用的过程中也做一点理论探索。公众号首先想写一个“会计七怪”系列:主要针对会计准则及实务中比较常见的7个“疑难杂症”进行一一拆解,目前想到的包括:合并报表、长期、新工具准则、新收入准则、股份支付、、其他综合收益,这7个家伙,不完全是按内容独立、并列的关系进行,可能交叉、重叠。选取的标准还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他们最令人“似是而非”、“摸棱两可”。在拆解每一“怪”的过程中,都尽量按“历史探源”、“现实问题”的思路撰写。在分享的过程中,会阅读相关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核心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质量),再把文章的“营养”喂养给大家(这也是公众号叫“会计大排档”的原因)。同时会向大家介绍一些不一样的会计书籍(如上文提到的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