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四大”时,都说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其实我们到底能创造什么-凯发游戏
1.几道真实的面试题
先从几道我n年前刚从事务所出来时面试其他公司的题目说起吧,当时我在四大有4-5年的工作经验。
几家公司的题目如下:
1. 国企性质地产公司,问,“项目并购几种常见的方式,具体交易框架怎么搭建,税务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2. 大家都知道的通讯公司,给定了一个场景,问,“怎么跟业务部门谈预算”(不是问怎么编财务预算)。
3、bat之一,问,“某个bu的经营分析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怎么跟业务部门开会,能够让他们听得懂”。
这几个题目涉及了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对高阶的工作,包括了投资并购、预算管理、经营分析等。另一方面,这些问题都是跟一个公司的具体业务场景挂钩的。它们都不是会计能力问题。或者讲,它们是需要将会计能力适当转化为业务能力的问题。
我不知道在“四大”有五年左右经验的朋友会怎么回答这些。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答得不好,主要是答案太general了,太蜻蜓点水了,太泛泛而谈了。其实,企业的一个投资交易项目,重要条款往往涉及到监管规定、资金安全、税务规划;企业的预算上连公司战略,下连具体运营,涉及战略执行、市场分析 、资源配置方式、经营管控方法,真的没那么简单;至于怎么让业务部门觉得财务部的经营分析使得,那就更难了。
2.在“四大”五年,拥有什么能力?
很多有几年朋友的工作经验,在面试或其他场景谈到离开“四大”的原因时,都会讲:希望创造更多的价值,希望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种个人职业发展的合理愿望,是寻求另一个能力的发展维度,很合理,没有问题。但坦诚讲,很可能不是此时拥有的能力维度。
在“四大”五年左右,拥有主要的能力维度是什么?
我想核心是两点,一是“会计准则熟一点”,二是“工作习惯好一点”。这个答案朴素,甚至无趣,不闪闪发光,不眼前一亮,不招人喜欢,但是相对客观,是个老实的答案。
坦率讲,在“四大”或者其他内资大所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朋友,大家是否真的具备经常讲的对“商业模式很好的理解”,或者好的“business sense”是值得商榷的(除开director,partner这种阶位的,因为他们本身每天的工作就是一种business)。如果真的有这种能力,可能也并不是审计这份工作给予的,肯定是在其他方面也下了大功夫,只不过没告诉同事。
大家所讲的有“business sense”,其实更准确的表达可能是:对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会计处理方式更清楚,对于常见的会计处理风险知道怎么去规避,对某些较为特殊的、容易混淆的业务行为的会计处理能区分开来。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是属于“会计处理”的能力范畴。哪怕从“四大”转型去投行、私募或者企业战投部门的朋友,雇主最初看重的,其实很可能还是你的“会计能力”(能在此基础上在新雇主发展起其他维度的能力,自然是皆大欢喜)。
当然,并非说事务所背景的朋友是从零开始。“会计准则熟一点”、“工作习惯好一点”已经是很重要的两项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他们可以衍生出其他能力分支。何况从需求端讲,市面上的大型企业、跨国企业本身就需要对会计准则熟悉掌握、准确运用的专门人才。另外,训练有素的会计师在理解财务管理部门其他模块的工作时,也更容易。但是,需要建立开放的心态,需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毕竟现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在数字化转型、业财融合、战略财务等方面正越走越远。
3.什么是“专业人士”
这个时代信息传递有两个特点,一是信息获取成本极低,大家太容易就能见到很多专业领域里面新鲜、创新的东西。很容易觉得自己“知道了”,但可能是错觉。二是信息往往是零散的,“标题党”式的。谁都能对某一事项点评一番。但是读“标题党”的东西多了,自己可能也会变成“标题党”。就像金庸小说中,有个人对各门派的武功都好像如数家珍,但他本身武功却稀松平常。我们要警惕成为这种人。会些花拳绣腿,长得帅成杨康那种的,可以去参加比武招亲,但是去华山论剑会被打死的。
不管是否在事务所工作,最重要的都是保持好奇,持续学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什么是专业人士?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好好把眼前一件事情做好,比探讨这个问题更有意义。优秀的出租车司机积累了很多个小时的工作经验后,把车开得很好,安全、舒适、文明、守时、稳定、谦逊。但他,很少说自己是专业人士。而实际上,他就是。